本篇內容目錄
為什麼你在學習拒絕,設立界線,這個主題上已經知道了這麼多、也努力學習了這麼久,但仍是覺得這樣困難呢? 以下列舉出在臨床實務工作上,我們在協助每一位夥伴發展出健康的界線時,歸納出來的6種常見挑戰和困難:
1. 你以為的界線,其實不真的是你的界線
這實在太常發生了。不僅是對於長年界線受損,習慣忍耐、退讓、與配合的當事人,對於一般人有時也是。很多時候,你以為的界線或者你頭腦判斷你可以接受的範圍,其實仍然是你某種程度在忍耐、限縮自己、壓抑和忽略自己某些需要和感受的狀態。而一旦我們可以開始進行一些,在身體層面、神經系統或肌肉系統,以及情緒上的工作,往往會很驚訝地發現,原來我其實是這麼地不舒服…….或是,原來我已經習慣了這樣程度的肩膀緊縮與負荷,而把這視為是OK與沒什麼的正常狀態……..。我們的身體擁有它獨特的智慧與真實。頭腦以為的,和當你能傾聽身體、而接收到的身體呈現的真實,往往有著一個程度的落差。
2. 『我知道,但我做不到』( 這是許多人在說「不」上的挑戰 )
我知道我不舒服,我知道我這時應該要說「不」,要拒絕,但當下我就是說不出口。這裡往往有許多,跟過往經驗的連結的發生,以及,廣義的「創傷」的存在與未能化解。
很多時刻,你在這個瞬間,進入了「凍結」狀態。或者是,卡在「逃跑」的狀態中。而所謂的創傷,便是,這不是你的大腦新皮質與意志能夠控制的(或者他們能夠影響的程度很微弱、很吃力),它基本上是由「腦幹/爬蟲類腦」所主導,由於關係到生死存亡,所以力道非常強大,並且不歸你的意志控管。( 相關閱讀:有關,大腦皮質與意志,和腦蓋)
我常常在與案主設立界線的練習中,看到當他圈出他的界線,但對方早已踏入界線、甚至侵門踏戶到眼前了,他卻是動彈不得的。也常見,我想要拒絕,但我的喉嚨整個是鎖緊的,我完全發不出聲音。
這裡,都有等待被發覺、也等待被化解的,過往創傷。
而這裡,也很難是,你透過許多認知和頭腦理解上的勤奮學習(我猜,能夠願意讀到這裡的你們,很多都擁有非常聰明的頭腦,那當然是你重要的資源,只是,你還有其他更有力量的資源),就能根本改變或解除的。或者說,也許你可以靠很大的意志力與努力,做到一個程度,但每次都很耗能也很疲累,同時,真正的根源沒有解除,下一次依舊要與它對抗並再一次用力做出你要的。
3. 當我要拒絕時,總是頻繁且自動浮現的罪惡感、不安/擔憂、恐懼、或自我懷疑…
往往當我覺得我應該要拒絕時,我很容易就會開始浮現:「 我這樣做,別人是否會受傷?」(擔憂) ,「 我是否太自私?」、「是否太愛計較?」(自我懷疑,擔憂),「 別人是不是會覺得我很奇怪?很不好相處?很不討喜?」、「 我是不是會被討厭/不被喜歡?」(自我批判,擔憂) 。或者,我雖然做了,但就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罪惡感、或虧欠感(罪惡感) …..
另外一些時候,則是伴隨著「恐懼、害怕」。害怕對方歇斯底里、害怕失去工作或其他災難性後果、害怕對方反應強烈與情緒激動(無助,恐懼,我不知道該如何自處和應對)、害怕關係破裂、害怕那種衝突或不和諧的高張氣氛、害怕那個空氣中瞬間產生的尷尬與凝滯…….這樣的「恐懼」,主導了我生命中的大半時刻與大半關係,侷限了我能有的反應和可以有的選擇。
邀請你去留意一下,如果這是你經常浮現的狀態,它有可能,其實是一種「舊有的模式」,(其實這也多半是,你在原生家庭與成長過程中,與關係有關的一些創傷的展現)。過去還年幼的我,僅能透過這樣的方式,來維持和重要他人/主要照顧者的連結,來獲得關注,獲得愛和被喜歡……那時當時我讓自己存活下來的策略和方式。
然而當今天我已經長大了,我有更多的資源和能力了,我卻還是僅能,使用這樣的方式,(像是生命被侷限著一樣)與人互動。我只懂得,用這樣的方式來維持關係、保有連結。
而以上這些模式(與創傷有關)的化解,都需要包含身體層面的處理,才能真正且全面的蛻變及轉化。身體、認知、情緒,三者的整合缺一不可。
4. 第一時間的高度激動而難以自我調節和冷靜下來
你需要一些確實有效的方式,幫助自己先能夠調降和平穩你的情緒。因為如同大家都知道的,當你情緒過度激動的時候,你的認知和解決問題能力是會顯著下降的。如果使用標準化的智能測驗IQ分數來看,情緒激動時,IQ是可以下降2個標準差的,也就是,原來智能若是正常平均程度的你,情緒激動時的智能大約僅剩下邊緣的程度,靠近俗稱的心智遲緩。
5. 無法感受到自己的力量,也無法運用自己的力量
也許你曾經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當你說「不」的時候,總是很微弱,總是比其他人更容易被人忽略和漠視?而你的界線似乎也比其他人更容易被侵犯和踩踏?
這裡比較複雜。除了原有可能的創傷以外,也經常與,長期以來,你如何去經驗「生氣」,你允不允許自己可以生氣,怎樣是健康的經驗生氣(而不是被生氣掌控淹沒、發洩憤怒或遷怒,或是另一種情況:麻木、一般人會健康生氣的情境,你卻鮮少感覺到生氣,往往比較多是悲傷)、怎樣是有效地調節生氣的情緒,再然後,怎樣是健康地表達生氣和採取必須的、相對應的合宜行動?
生氣,往往會與,界線的被侵犯,以及,你需要確實採取一些有效合宜的行動,有關。
在亞洲與台灣的文化中,「以和為貴」、側重群體與關係的氛圍,溫良恭儉讓的女性形象,就目前西方心理學與創傷的心理學而言,時常讓我們,與內在的真實,和「與生俱有的、動物性的力量」剝離了。
然而那個動物性的力量,保護自己的領地、保護自己的家人和幼兒,能夠戰鬥的力量,卻是重要的生命力量。
我們需要恢復這些。
6. 我不知道怎樣是健康的界線,什麼是健康的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。與人連結讓我覺得很不自在。那是我完全陌生的、像是外星球一樣的領域
不,應該說,這一類型的人,時常會覺得自己是外星人,與地球人格格不入。
往往這會是一種受創很深的類型。在成長的過程中,很年幼的時候(甚至可能在出生前、出生過程中),就有嚴重的界線受損,甚至可能是幾乎沒有界線的。時常會伴隨著,對於聲音、光線、味道、或碰觸等,某些類型的感官的高度和過度敏感(很可能基本就是「高敏感族群」 )。也很常見的是,常常會有一種,自己好像沒有穿衣服一樣、赤裸裸地在人群和這個世間行走,而那當然是一種很脆弱和很不安全的感覺。或是,很多時候,一點注目都會覺得緊張不自在,只想要能夠不被看見、躲藏起來。
這需要很有耐性,一點一滴地重新建立起,許多事物和能力。包含,健康的界線和人我關係的諸多概念,透過許多微小和目前生活中實際在面對和經驗的互動及關係,包含,與自己的關係和連結(我是什麼樣子,我的情緒感受是什麼,我的需要是什麼,我是什麼樣的人?)。
在療癒的過程中,他們會說:「 我從來不知道,我是可以這樣做的。我從來不知道,這是可以被允許的。」除了認知概念上的闕如,身體系統層面,那一大塊被大腦標記為「不被允許」的部分,通常也會是身體動作上缺失或被抑制的那些部分,是從來沒有進入過意識層面的。
如果你想要進一步處理上述幾種困難,或者,想要自己能夠擁有更好的界線覺察與界線設立,更親密美好又健康的關係,更多生存在這個世界的安全感,請參考以下課程與工作坊。
相關閱讀:【愛自己】什麼是人我之間「健康的界線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