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前所述,由大衛.艾默森(David Emerson)等人所發展的「創傷感知瑜伽 / 友善瑜伽」(trauma-sensitive yoga),這樣具備創傷知情的瑜珈課程,是需要有一些先決條件,以及大幅調整過後的課程架構的。艾默森與一位資深的美國創傷壓力臨床心理師,伊麗莎白.賀伯博士(Elizabeth Hopper),合著出版了《用瑜伽療癒創傷:以身體的動靜,拯救無聲哭泣的心》一書,便清楚且具體地描述了「創傷感知瑜珈課程領域」的五個架構,以及其所建議的,每一次瑜珈課程可以聚焦的目標。
「創傷感知瑜珈」的課程領域五個架構
首先,每一堂「創傷感知瑜珈/友善瑜珈」的瑜珈課,都需要在五個層面上進行修改。包含:1.使用的語言和語調速度。2.協助學員的方式。3.老師本身須培養的素質。4. 瑜珈練習環境與教室。5.瑜珈練習內容的重點。摘要如下:
1. 使用的語言和語調速度
為了培養學員能夠放慢速度,體驗每一個當下的能力,瑜伽老師「語言內容」和「非語言」,盡量都要能支持到這個創傷復原的重要目標。「非語言」的部分(語調、語速、抑揚頓挫),包含使用緩慢、清晰卻柔和的語調和語速,創造出「平靜、安定」的氛圍。「 語言內容」的方向,具體且溫和地,引導學員將注意力帶往身體內在感受,在每一個呼吸與動作/姿勢當中,去關注身體與內在此刻正在發生的事(在此,引導的方向比較不會是,「身體外的狀態」,透過想像力而發生的)。
我們通常會使用「探索式的語言」及「邀請式的語言」,而不會是「命令式的語言」。「探索式的語言」,會鼓勵學員帶著好奇、探究,與「不自我批判」、「無須比較」 、「沒有對錯」的態度,經常使用的關鍵句諸如:「就是去留意到….」、「保持好奇 」、「帶著感興趣的態度」 、「允許自己去嘗試及探索」、「就是去感受….」等等。這裡,傳達了沒有評判、沒有對錯的態度(其實也就是正念(mindfulness)的態度),只有嘗試及好奇,只有正在經驗。
「邀請式的語言」,則為了復還給受創者選擇權,以及允許其能自己來掌控決定。協助學員在面對自己的身體及感受時,建立掌控感。什麼樣的感覺對他們最恰當,他們有權作出最後的決定。使用的關鍵句諸如:「當你準備就緒….」、「如果你願意….」、「當你準備好的時候」、「給你自己充分的時間準備」、「你也可以自由地選擇『不要』」等等。
唯有在涉及基本安全時,不提供選擇,而是給予清楚簡單的指令。好比,「 務必讓你的膝蓋位於腳踝的正上方,避免受傷」。
另外,需要知道的是,「口令重複是可以的,有時甚至是需要的」。受創者比你想像中,更常處於解離的狀態,瑜伽課堂中的觸發因子經常無法避免地出現,於是學員可能會錯過你的口令的第一次、第二次,因而,「重複」往往是重要的。同時,重複指令時,使用「蘊含著耐心與愛心的聲音」(絕不能是生氣不耐、暗含指責、甚或羞辱的口吻),更容易幫助學員,定位與安穩地回到當下。在創傷感知瑜伽中,一個指令「溫和說上三遍」,往往要比「一口氣講三個指令」,對受創者更能有所助益。
2. 協助學員的方式
原則上,以「視覺上的協助」(老師示範動作,並且建議是強度較低、對學員比較可行的動作)和「 口語上的協助」為主,「身體上的協助」(透過碰觸修正姿勢)需要非常謹慎。細節請參見 《 能夠幫助到心理創傷復原的各類「運動課程」設計原則 》,不再贅述。
需要補充的部分是,「身體上的協助」,即便是在學員同意的情境下,仍是以「安全協助」(不會受傷)為主,「舒適協助」(好比大休息時協助能有更深的放鬆及舒適)」或「深化協助」(協助該動作做得更為深入、有更多的延展,強化該動作)則暫時不放進課程。在創傷感知瑜伽的情境下,後兩者會面臨很大的挑戰,因為我們不會真的知道,對該位受創的學員來說,究竟什麼狀態會是比較舒適,或比較不舒適的,或者是什麼時候,伸展會變得過於劇烈。
而無論任何時候,請記得從「前面」接近學生,以避免驚嚇,同時保持溫和的目光接觸。大休息時,也小心避免讓學員頭部覆蓋了你的陰影。
3. 老師本身須培養的素質:整體身心健康狀態、自我覺察和自我照顧、班級經營
瑜伽老師整體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態,以及上課當時的情緒狀態都非常重要。許多受創者對於細微的情緒變化是非常敏感的。可以的範圍內,在每堂課上課之前,花點時間確保自己處於平靜和自我覺察的狀態。
身心健康的老師,對自己的課程內容有適當的自信與投入,同時又樂於聆聽、能夠徵詢回饋意見,並根據這些意見作出適當的調整。服裝的選擇,則建議保守一些(以便將分心與觸發反應的可能性降至最低)。
在「班級經營上」,提早抵達教室,除了安頓自己之外,也讓教室和空間是準備好的。請考慮「歡迎」每一位學員,並有實際上口語的表達,無論是個別的歡迎,或是在全班面前表達歡迎。純粹的歡迎,沒有任何期待或討好。(在此,我很驚訝於「創傷感知瑜伽」的細膩和遠見,「不認為自己是被歡迎的」、「不被歡迎」,經常是早期發展性創傷的一種顯現,特別是存在期階段的創傷。往往你會驚訝地發現,受創者從來不知道,也不覺得,他們是被你歡迎的。因而,這有機會成為一個新的體驗)
此外,老師在上課過程中,不會四處走動(請勿製造驚喜,對受創者而言很容易變成驚嚇),確保學員整堂課都知道老師的確切位置。如果真的需要走動去,好比調整空調溫度,或讓某個人進教室,一定要明白告訴學員,「 你正要去做什麼,以及爲什麼要這樣做」。例如:我需要去調整空調,因為好幾個人說太冷了。
課堂上的對待,也需要更為細膩小心。一般而言,建議不要當眾喊出學員的名字,對於許多受創者而言,往往會是尷尬且羞愧的經驗。即便是想要肯定或讚美學員,私下給予一對一的回饋,通常會是較安全的選擇。「讚美」也可能帶來另外的問題,最嚴重的是,不小心阻礙了學生單純地去關注並尊重自己的內在體驗與身體經驗。好比,老師讚美某位學員特定姿勢做得「很漂亮、很棒」,然而學員的個人體驗可能卻是,他在這個過於深入的姿勢中其實是感到不舒服或不自在的,而這樣的「外在讚美」和「內在真實感受」的斷裂,經常會讓受創者感到困惑,並且很容易地,再一次離開自己、習慣性忽視自身感受,又朝向過往習慣的,獲取外在認可的方向(這是許多受創者的常見狀態)。這便背反了支持創傷復原的核心。
老師們或許也可以有一點自我省視和探究,為什麼我這麼想要、或急著要讚美某個學員?裡面或許跟我自己的焦慮、不自信、討好、試圖建立關係的有限方式、或者其他模式有關。繼而,邀請你深入思考,你所說的這些話,對學員是否「真的有幫助」?抑或,比較多助益到自己。
總而言之,課堂經營的關鍵原則便是,「 安全、穩定、可預測的課程及環境」。同時,記得創傷感知瑜伽,是提供學員「體驗和與自己有更多連結的機會」,而不是告訴學員該有什麼樣的主觀體驗。
4. 瑜珈練習環境與教室
原則依然是,盡你所能地提供一個「安全、穩定、可預測的環境與教室」。無論是教室的位置、隱私、清潔、燈光、溫度、音樂的選擇等各種面向。
各種聲音,大卡車開過去的聲音、地面的震動、施工的聲音、消防或救護車的警鈴……..,對於經常「過度警覺」(對危險不斷保持警戒狀態)、容易有驚跳反應(很容易被嚇到)、觸發反應(創傷記憶被喚起)、或瞬間重歷其境/瞬間經驗再現(感覺創傷事件再度發生)的受創者,會因為類似於創傷情境中的聲音而被誘發。因而,請盡可能地減少外部噪音。
如果噪音與干擾真的無法避免地發生了,請立即為它們命名,像是:「那是樓上在施工的電鑽的聲音」「有一輛大卡車剛剛開過去」。那有機會幫助受創者,從各種創傷觸發反應中,回到當下。再回到瑜伽練習當中。
燈光部分,黑暗或昏暗的燈光往往比明亮的燈光更容易誘發觸發反應。大休息時燈光的調整,很可能讓受創者感到非常不安。一般而言,會建議上課期間,維持燈光的穩定,溫度的穩定,老師位置的穩定,教室不會有人員隨意進出的穩定(遲到的學員或快遞外送維修人員等干擾。學員遲到難以避免,至少要「命名」,誰誰誰來了,歡迎)。在沒有徵詢過學員的意見和知會員之前,不要對環境作出任何變動。
5. 瑜珈練習內容的重點
完美的體位或姿勢,永遠不是我們追求的重點(雖然它們有時也會發生)。
從簡單可行的姿勢開始,太具挑戰性的姿勢,請盡量留到幾個月甚至一年以後。如快樂嬰兒式,儘管很有價值,然而對於許多受創者而言,不僅有身體上的挑戰,同時也有心理上的挑戰。可從基礎的坐姿伸展髖關節的練習開始(好比坐姿前彎)。同時,姿勢也要有數種選擇,讓學員可以選擇和自己決定,適合當下自己的姿勢深度與進展。
上課的步調需要放慢(受創者需要放慢的程度,往往令老師驚訝),讓學員有充分的時間覺察和體驗身體。然而,時間拖太久或保持安靜的時間太長,學員也可能開始放空和神遊太虛。因而,需要取得居間的平衡。
在一個童年長期受虐者的瑜伽班級上,3-5分鐘大休息甚至需要調整為,更為溫和的身體掃描練習,同時時間僅有 1-2 分鐘。因為許多學員在大休息期間,非常地躁動不安,手指非自主性抽搐。另一些在校園中青少年的團體,則需要更長時間的大休息時間(因為是他們在學校中難得的休息時間),同時適合搭配一些寧靜的音樂。都會依據整體班級學員獨特的需要及狀態而有相應的調整。
透過瑜伽練習,可以培養出受創者的「痛苦耐受性」,亦即學員開始可以忍受一些比較小的不適,而不會有觸發反應或就要崩潰的感覺。其中,「時間感」的建立,會是關鍵因素之一。讓學員經驗到,不舒服的感覺,是有開始和結束的,而不會像是在創傷中,痛苦彷彿永遠不會有結束的一天那樣。因而,「倒數計時」是非常實用的技巧,慢慢地從一數到五,或相反,幫助學員體認,不舒服是會結束的,而如果我願意也可以的話,我再堅持 2 秒。
需要留意的是,上述這些透過「可控制、有時限的輕微不舒適感」以培養「痛苦耐受性」,和「疼痛與受傷」完全是兩件事情。記得永遠都要在,「如果這個姿勢讓你感到不舒服或疼痛,不論任何理由,你都可以隨時離開這個姿勢,回到你的呼吸」的大原則之下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