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您付錢挑選的運動課程成為心理諮商中輔助性治療的一環
受眾:寫給不僅注重身體健康,同時也關心心理健康促進,並希望能支持到創傷復原的各種運動教練,以及,正為自己尋求「重新拿回身體,建立與身體友好關係」的創傷遭逢者
心理創傷往往造成人們與自己和他人/世界的連結斷裂。特別在許多創傷情境下,受創者會經驗到,彷彿來自身體的背叛,因而在與自己的關係上,「身體」通常會是相當解離的一個面向。
受創者往往也不容易踏入和持續既定的運動課程。部分是由於運動及和身體的嘗試連結本身,很容易觸發創傷的症狀(侵入式記憶、驚跳反應、瞬間經驗再現等等)(參考另一篇文章)。同時,若教練或老師未能敏感於以下這些原則,更容易成為受挫甚至再度受創的場域。另外一些受創者,頻繁於運動健身,卻因為與身體有相當程度的斷裂、疏離,而不斷地、頻繁地運動過度和運動受傷,這裡,有時正是某種「創傷重演(trauma reactment)」的發生。
然而,重新與身體恢復連結,在身體裡經驗到安全感與好的體驗,對於受創者卻又是重要的復原路途。因而在此,分享一些或許能用在運動課程設計,或個人運動計畫的能夠促進與支持受創者朝向復原與療癒,抑或是好的身體經驗的原則。有至少以下六個側重點:
1. 安全感的建立:所有創傷復原的基石
安全,永遠是第一原則。在所有創傷的療癒裡皆然。這裡的安全,包含身體生理的安全、環境的安全、心理與情感的安全。
這裡的安全,也經常與受創者「自主權 / 控制權的復還」有高度的相關。
運用在運動課程的設計與目標上,「如何讓學員在你的課堂上有足夠的安全感」,「減少甚至避免創傷症狀/觸發反應的誘發」,便會是設計的主軸。好比,所有的身體的協助與碰觸,絕對必須徵詢學員的當下同意,同時最好在已經上了好幾個月的課程、已有相當程度的信任關係之後,才詢問( 透過直接碰觸來協助調整、矯正學員的姿勢,在瑜伽與重訓課程裡經常發生,但對受創者而言,往往很容易有創傷觸發反應的發生,特別當觸碰突然來自背後、或當學員專注做某些姿勢時 )。而即便學員看似同意,但也留意有些受創者其實有自我覺察和拒絕的困難,然而你可以從他身體的僵硬和隨後狀態的恍惚,感受到碰觸對他的不適宜。動作的學習協助,盡量以「視覺協助(老師示範動作)」與「口頭協助(清楚的口語指令和描述)」為主。
安全感的建立,也好比,允許學員能夠穿著自己覺得舒適安全的運動衣著。而在可以的範圍內,老師的衣著也以不刺激、較少裸露或過度緊身為主。
環境的選擇與教室的安排設置上,同樣也以「安全、穩定、可預測」為主。運用你的巧思,降低一些突然性干擾發生的可能,比如,盡量讓教室周邊,不會有突然出現的巨大聲響、噪音或喧嘩(教室位置在飛機場旁邊、射擊訓練場旁邊、 娛樂間KTV旁);不會有開啟的對外窗戶,映現突然經過的人影,或學員的運動進行是會公開被看到的;教練與老師是就定位的,較少在課程當中走動突然閃現在學員的前後左右(更不會突然碰觸學員),抑或是,走動過程中,需要有些預先提示,讓學員感受到是可預測的…;燈光與溫度的穩定。
倘若無法避免地有變動發生,記得,預告與說明,以及適時命名一些干擾,能大幅安定受創者的神經系統,並幫助其維持在當下。
2. 自主權與控制權的復還:允許隨時可以說「不」
創傷鼻祖之一,朱蒂.赫曼(Judith Herman)在《創傷與復原》 出版30年後,近期更出版了 《真相與修復》。她說,「『被剝奪權力』和『與他人隔離』是心理創傷的核心經驗,因此,復原以『恢復倖存者的權力』和『建立新關係』為基礎。」
「恢復倖存者的權力」,運用在運動課程的設計上,便是教練和老師需要相當程度地讓渡這個權力。除了在「身體不受傷」的基本安全大前提下,是沒有太多折衝空間以外(即便如此,執行時也需要良好清楚地說明),其他所有運動的鍛鍊,都允許學員能夠擁有不同程度的選項,也能夠說「不」。允許學員可以選擇自己動作的強度、深度,甚至節奏和速度。同時不會過度讚美,動作更深入或完美的學生,形塑出某種「和他人比較」或「和外在標準比較」的課堂氛圍。而當想要拓展學員的運動能力時,務必以邀請及鼓勵的方式進行,並尊重學員對自己身體的覺察和「照顧好自己」的選擇。
3. 不以「追求正確完美姿勢」或「挑戰自己姿勢/體能極限」作為優先目標:在不受傷的基本安全原則之下,協助重新開始與身體有好的連結,與對身體的覺察
能夠促進創傷復原的運動課程,永遠不會把「對正確完美姿勢的追求」,與「挑戰自己姿勢/體能極限」,作為優先設計。相反地,優先性最高的目標,會是協助受創者,「傾聽自己的身體」,同時「溫柔友善地對待身體」。
以「探索、好奇、邀請嘗試(並允許自己決定程度)的語言」,鼓勵學員能「覺察自己當下的身體,安全探索限度和選擇當下合宜的深度與強度」。合宜的程度,絕對是沒有疼痛的,同時也許尚能順暢的呼吸。拿掉對動作不夠完美深入的批判,也放開和老師及其他學員的比較,「 適合自己當下身心的狀態」,就是「最好的狀態」。
4. 協助更能待在當下,提升臨在的品質:透過對動作的覺知,與呼吸的覺知
這是運動能協助復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。受創者其實比我們以為,更經常地,無法待在當下。不同程度的解離,是日常常態。而運動課程的設計,自然柔和地引導受創者,嘗試專注地在當下,體驗一個呼吸,與接續的幾個呼吸,體驗一個動作,停頓與移動,就在這裡,在身體裡,這一秒就在此時此刻當中。這一瞬間,沒有漂浮在思緒裡,沒有在對未來的想像盤算裡(等一下要吃什麼,明天的工作怎麼辦),沒有在過去的發生裡(失戀了,昨天老闆跟我什麼他是不是對我有意見…)。 這一次又一次,專注在當下的練習,將協助受創者,一點一滴恢復,從創傷回憶裡回到此時此刻的能力。以及,能夠持續待在當下與身體當中的能力(即便剛開始,可能只有一秒鐘)。
同理可推知,某些運動的方式是一定沒有促進創傷復原效果的。一邊滑手機一邊重訓,一邊看牆上電視一邊跑步,運動音樂太搶奪注意力或引發許多回憶,而沒有能維持在當下或感受身體。
5. 慢下來,永遠比快要好 :慢 + 維持身體的覺知
這裡的慢,指的是,有足夠的時間,讓學員可以開始啟動和嘗試維持,對身體的連結和覺察。包含,身體停留在特定動作當中的感受,動作與動作之間的移動,兩組動作之間的轉換,都能專注地帶著身體的覺知(有時則是集中於呼吸的覺知)。去找到那個「適度的慢」。節奏過快、流暢性太高的運動設計,容易讓受創者為了追上動作而與自己身體相當解離。然而另一個極端,「太慢」也會開始讓學員分心和同樣經驗到解離。如何在一定範圍內,允許個別學員有自己的節奏和速度,同時又能維持團體的整體節奏,會是一個需要用心的挑戰。
6. 具備一些基本的有關心理創傷的知識與了解
好比,理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容易引發的觸發反應,與簡單的處理方式。具備一些技巧,能夠協助學員,不被捲入創傷漩渦中,在你的課堂裡,能夠回到當下,感到安全穩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