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 我個人覺得,這是「身體經驗創傷療法」等結合身體取向的心理治療,在轉化創傷上快速有效且深入的原因之一
–「自我調節」與「自我控制/因應」在心理諮商中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,儘管各有其功能與重要性
在傳統與主流的心理諮商中,協助當事人在面對生活困境或情緒困擾時,能夠擁有更好的「自我控制(self-control)」與「因應策略 (coping stratigies)」,往往是治療歷程中的一個重要主題。
而在「身體經驗創傷療法」,非常側重的則是,「自我調節 ( self-regulation )」和「與他人『 共同調節(co-regulation)』」。有許多具體的技術和做法,能夠啟動或移除這些調節之所以卡住的阻礙。透過治療師本身更為健康、和諧運作的神經系統來幫助受創者的穩定和調節的發生(這與初生嬰兒/幼兒最初的情緒調節來自於,主要照顧者,是類似的。人類能夠擁有良好的情緒覺察和情緒調節,所謂「情緒發展」路徑,目前已知是先由「借他人之力」,慢慢才能來到,「自己可以調節」)。我個人會覺得,許多身體相關取向的治療介入,在個體與臨床實務上之所以能有這樣強而有力的復原治療效果,或許其中有一個關鍵部分,是和大量聚焦在「自我調節」的層面上有關。儘管有時這些取向也會適時運用一些「自我控制(類似於俗稱的因應) 」的技術。
那麼,究竟什麼是「自我調節」? 什麼是「自我控制 /因應」?兩者的差別,又在哪裡呢?
自我調節:由腦幹主導,是自行發生的。自我控制:需要大腦皮質的意志力和主動的調控。
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,「自我調節」是由「腦幹」所主導的機制,就像心跳、呼吸、血流、消化一樣,是「非自主性的」( involutory ),也就是一切都不需要我們思量,而能自行發生。同樣的,它基本上也比較無法透過人類的「意志力」來啟動或干預,換句話說,不是你的意志力能控制的(因此與意志力的薄弱強大與否完全無關),也經常不在「意識」(conscioueness)的範疇或路徑中。
而「自我控制」或「因應」,則是使用「大腦皮質(前額業)」,需要運用「意志力」,以便思考和控制。經常是為了避免一些負面的後果,或主動達成想要的目標。好比我們想要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(減少酒量,不抽煙,多吃蔬菜水果),就會需要使用意志力和自我控制,有策略地進行一些控制及調整。
兩者對於人類的生存和適應都是重要的。有時候我們絕對也需要意志力和自我控制。但對於連結復原力與創傷的療癒而言,「自我調節」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工作的重點。
以「 呼吸」為例:啟動「自我調節」的呼吸
從古到今,我們有許多種不同的「呼吸法」,來幫助人們達成不同的目的。有些刻意的呼吸方式,能夠協助人們大幅的放鬆,降低焦慮和壓力。另外一些呼吸的方式,則啟動活力與能量。某些呼吸方式,是協助靜心與正念的方法手段(大約有上百種不同的協助人們入定的呼吸法門)。然而所有這些,有特定的進行方式與指導的呼吸,基本上都屬於「自我控制」類型。
而能啟動「自我調節」的呼吸,則是,不干預與「 無為」。邀請我們的來訪者,放鬆且自然地呼吸,去「 跟隨」和允許發生,在此刻每個人所擁有的,呼吸的自然的原有韻律。那通常會是:吸——,停——,吐——,停——。吸氣時,就只是去留意到,吸進來的這口氣,如何進入鼻腔、喉嚨、胸口、落到腹部,隨順著有哪些身體部位、肌肉、隔膜、內臟器官、體內的空間,隨著吸進來的氣擴展或收縮,又是如何地擴展與收縮。然後「停」,感受那個停,等待「自然地想要吐氣」的感覺發生,隨順著吐氣。同樣地,也去注意到這口氣自鼻腔中徐徐地吐出,而相對應的不同身體部位,有著怎樣的變化,如何逐一漸次地,收縮、縮緊、陷落。然後「停」。感受那個停。等待下一個想要吸氣的自然的動力產生。如此反覆數次。
這樣的呼吸,才是意圖啟動和運用「自我調節」,也是身體取向的心理治療工作裡,許多技術和處遇的關注點:協助人們,重新恢復和啟動,生理/身體本能與本然俱有的的調節能力,最多是,幫忙移除一些,「阻礙」了原有復原力發生和運作的路障與大石塊。
不僅心靈的傷,身體會記住。成功的醫療手術/加護病房經驗,或窒息等意外事件被救起,身體也許都未曾過去
最後一點題外補充:治療者很有機會發現,一些來訪者在呼吸上面有一些未處理的議題。常見的情形是,部分來訪者在放鬆到一個程度後,就反向開始焦慮緊張起來。或者是,在跟隨與追蹤呼吸的過程中,突然開始有一些身體部位極度緊縮、甚至吸不到氣的情形,也常伴隨著高度生理激動能量、或情緒上的驚恐。原因不一而足。若來訪者曾有一些醫療手術上的插管經驗、氧氣面罩急救、加護病房瀕死、或者過往曾有噎到、溺水、幾乎窒息等經歷,都有可能產生這樣的情況。這些意識上不見得記得,現實上看似很成功或安然度過的事件,從來不覺得有什麼問題,然而,身體的感受可能是截然不同的。身體記得,也始終未曾真正過去。有一部分生命的能量,於是被禁錮在這裡。